t55p1332

标签: 党史

上甘岭战役志愿军45师烈士遗照一一照片由原志愿军45师前线指挥所秘书谢万丁捐献

上甘岭战役志愿军45师烈士遗照一一照片由原志愿军45师前线指挥所秘书谢万丁捐献

上甘岭战役志愿军45师烈士遗照一一照片由原志愿军45师前线指挥所秘书谢万丁捐献,现被中国军史博物馆永久收藏。他一直记得那天的光线。不是在战场,不是在坑道,是在军博那个大厅里,天窗斜下来一束光,打在谢万丁捧着照片的手上。那几张照片——小得惊人,黑白的,纸质已经发脆——是他从上甘岭带回来的。几十年了,他没跟人说过这些事。他也不是个多话的人。可那天他站在展台前,眼神发直,把照片递出去的时候,嘴角动了动,说了一句:“他们一直跟着我。”没人问是谁,其实不用问。照片里的人,都穿着一样的棉军装,有的闭着眼,有的还睁着半条缝,脸上泥点没擦干净,嘴角泛白。那是死后的颜色。照片洗得匆忙,也没人取景对焦,更多像是“留下个证”。他一个个记得名字。老李、王士根、小周……有几个,他送进坑道的时候还拍了下肩膀,说等仗一打完请他们喝酒。结果人是带回来了,不是坐火车回的,是抬着、背着,从高地上一步步往下拖。有个医务兵拍下这些照片的时候手在抖,说相纸快没了,得快。也许正因为快,没有摆拍,没有修饰,那几张照片看着就像还没死透。他说不清自己怎么保住这些东西的。连队撤得太急,文件能丢的都丢了,他把照片塞进贴身口袋,贴着肋骨绑了两层纱布。几十年没跟人提过。他说怕这些脸被人拿去做展板、做口号。他说他们不是英雄,他们是人。旗子的事跟照片是一起想起来的。上甘岭那块597.9高地,后来被炮弹削低了两米。就那一面战旗,插在主峰,打到最后像一张筛子。旗子是块红布改的,上头写着字,一开始能看清,后来全被烟熏黑了。但没人敢把它换掉,那时候说得清楚,旗要是倒了,阵地也就没了。有个新兵晚上起夜,看到旗子在风里哆嗦,以为是人影,拔枪就蹲地上瞄。后来他自己说起这事的时候还笑,说那时候神经紧绷到见个布片都想开枪。可这面旗最后还是被带下来了,血迹、泥土、弹孔全在,连上头的一小截烧焦边都留着。再后来,这面旗出现在2019年国庆的阅兵场上,跟着空降兵战车,从天安门前穿过。说实话,站在那旗前,很多人哭不出来。不是不感动,而是不知道该怎么感动。你得真的钻过坑道,拿铁锹挖过冻土,捂过战友的尸体,闻过炸弹炸翻尸体的味儿,你才知道那旗不是象征,是替人挡子弹挡过风的东西。1952年的十月,山里夜里冷得结冰,白天却能晒脱皮。美军那时候像疯了一样往山上砸炮,炮弹炸得山都塌了,塌完再填。那几天,战士们的耳朵是聋的,鼻子是哑的,眼睛被硝烟熏得通红。有的战士已经不能走了,硬是绑在阵地口边拿枪抵着地守。一口水都没有,有个连队试着化雪喝,结果雪里都是黑色的煤渣和炸出来的铁粉,喝了肚子一拧一拧地疼。有个人断了腿,被放在坑道深处。他知道自己活不成了,就拽着班长的衣角说,给我把子弹留够,我自己来。那天班长转头没说话,只把两排子弹全给他塞过去。他最后确实没麻烦别人,敌人进来时,他引爆了身上的手雷,连同身下那块地一块炸飞了。还有人记得黄继光。那场反冲突时候,打着打着前头卡住了,全连趴在地上进退不得。他从侧翼绕过去,手里没枪了,只有手榴弹和匕首。后来怎么扑过去的没人看见,只看到火力点突然哑了。冲上去的人说,他是扑过去用身体堵住的枪眼。那枪口有点黑,边上沾着血,没人敢多看。战斗持续了43天。白天打完,晚上清尸,尸体都不整,来不及。他们就是趁夜把死者捆上麻绳,从半山拖下来。半路还得防炮,有时候一炸,绳断了,尸体滚下山沟,要找得找到天亮。营长的命令是,“哪怕找不回人,也得带回他的枪”。上甘岭后来成了词,成了精神,成了口号。可对那些回来的人来说,它不是词,是习惯性耳鸣,是每次睡觉前的鼻血,是不能吃炒面的胃病,是梦里突然炸响的那声炮,是永远记得的脸和没来得及说的那句话。谢万丁把照片捐出去那天,没人鼓掌。他也不需要。他站了很久,看着展柜玻璃反出来的自己,白头发贴着太阳穴。他低声说,“都在这儿了。”然后他就走了。照片安静地躺着,旁边的介绍牌字不多,只写了“志愿军烈士遗照,捐赠人谢万丁,原志愿军第45师前线指挥所秘书”。有人路过看了一眼,再走。有人停下多看了几秒,皱着眉。再往里走,是那面战旗,红色褪成铁锈,弹孔成排,像旧伤口结了痂。外头风有点大,军博的门一开一合,光一下一下地打进来。旗子没动,像是等着什么人再来。
上甘岭战役志愿军45师烈士遗照一一照片由原志愿军45师前线指挥所秘书谢万丁捐献

上甘岭战役志愿军45师烈士遗照一一照片由原志愿军45师前线指挥所秘书谢万丁捐献

上甘岭战役志愿军45师烈士遗照一一照片由原志愿军45师前线指挥所秘书谢万丁捐献,现被中国军史博物馆永久收藏。他一直记得那天的光线。不是在战场,不是在坑道,是在军博那个大厅里,天窗斜下来一束光,打在谢万丁捧着照片的手上。那几张照片——小得惊人,黑白的,纸质已经发脆——是他从上甘岭带回来的。几十年了,他没跟人说过这些事。他也不是个多话的人。可那天他站在展台前,眼神发直,把照片递出去的时候,嘴角动了动,说了一句:“他们一直跟着我。”没人问是谁,其实不用问。照片里的人,都穿着一样的棉军装,有的闭着眼,有的还睁着半条缝,脸上泥点没擦干净,嘴角泛白。那是死后的颜色。照片洗得匆忙,也没人取景对焦,更多像是“留下个证”。他一个个记得名字。老李、王士根、小周……有几个,他送进坑道的时候还拍了下肩膀,说等仗一打完请他们喝酒。结果人是带回来了,不是坐火车回的,是抬着、背着,从高地上一步步往下拖。有个医务兵拍下这些照片的时候手在抖,说相纸快没了,得快。也许正因为快,没有摆拍,没有修饰,那几张照片看着就像还没死透。他说不清自己怎么保住这些东西的。连队撤得太急,文件能丢的都丢了,他把照片塞进贴身口袋,贴着肋骨绑了两层纱布。几十年没跟人提过。他说怕这些脸被人拿去做展板、做口号。他说他们不是英雄,他们是人。旗子的事跟照片是一起想起来的。上甘岭那块597.9高地,后来被炮弹削低了两米。就那一面战旗,插在主峰,打到最后像一张筛子。旗子是块红布改的,上头写着字,一开始能看清,后来全被烟熏黑了。但没人敢把它换掉,那时候说得清楚,旗要是倒了,阵地也就没了。有个新兵晚上起夜,看到旗子在风里哆嗦,以为是人影,拔枪就蹲地上瞄。后来他自己说起这事的时候还笑,说那时候神经紧绷到见个布片都想开枪。可这面旗最后还是被带下来了,血迹、泥土、弹孔全在,连上头的一小截烧焦边都留着。再后来,这面旗出现在2019年国庆的阅兵场上,跟着空降兵战车,从天安门前穿过。说实话,站在那旗前,很多人哭不出来。不是不感动,而是不知道该怎么感动。你得真的钻过坑道,拿铁锹挖过冻土,捂过战友的尸体,闻过炸弹炸翻尸体的味儿,你才知道那旗不是象征,是替人挡子弹挡过风的东西。1952年的十月,山里夜里冷得结冰,白天却能晒脱皮。美军那时候像疯了一样往山上砸炮,炮弹炸得山都塌了,塌完再填。那几天,战士们的耳朵是聋的,鼻子是哑的,眼睛被硝烟熏得通红。有的战士已经不能走了,硬是绑在阵地口边拿枪抵着地守。一口水都没有,有个连队试着化雪喝,结果雪里都是黑色的煤渣和炸出来的铁粉,喝了肚子一拧一拧地疼。有个人断了腿,被放在坑道深处。他知道自己活不成了,就拽着班长的衣角说,给我把子弹留够,我自己来。那天班长转头没说话,只把两排子弹全给他塞过去。他最后确实没麻烦别人,敌人进来时,他引爆了身上的手雷,连同身下那块地一块炸飞了。还有人记得黄继光。那场反冲突时候,打着打着前头卡住了,全连趴在地上进退不得。他从侧翼绕过去,手里没枪了,只有手榴弹和匕首。后来怎么扑过去的没人看见,只看到火力点突然哑了。冲上去的人说,他是扑过去用身体堵住的枪眼。那枪口有点黑,边上沾着血,没人敢多看。战斗持续了43天。白天打完,晚上清尸,尸体都不整,来不及。他们就是趁夜把死者捆上麻绳,从半山拖下来。半路还得防炮,有时候一炸,绳断了,尸体滚下山沟,要找得找到天亮。营长的命令是,“哪怕找不回人,也得带回他的枪”。上甘岭后来成了词,成了精神,成了口号。可对那些回来的人来说,它不是词,是习惯性耳鸣,是每次睡觉前的鼻血,是不能吃炒面的胃病,是梦里突然炸响的那声炮,是永远记得的脸和没来得及说的那句话。谢万丁把照片捐出去那天,没人鼓掌。他也不需要。他站了很久,看着展柜玻璃反出来的自己,白头发贴着太阳穴。他低声说,“都在这儿了。”然后他就走了。照片安静地躺着,旁边的介绍牌字不多,只写了“志愿军烈士遗照,捐赠人谢万丁,原志愿军第45师前线指挥所秘书”。有人路过看了一眼,再走。有人停下多看了几秒,皱着眉。再往里走,是那面战旗,红色褪成铁锈,弹孔成排,像旧伤口结了痂。外头风有点大,军博的门一开一合,光一下一下地打进来。旗子没动,像是等着什么人再来。
抗美援朝结束后,毛泽东让韩先楚去福州军区当司令,他不去,毛泽东点明:“不想去也要

抗美援朝结束后,毛泽东让韩先楚去福州军区当司令,他不去,毛泽东点明:“不想去也要

抗美援朝结束后,毛泽东让韩先楚去福州军区当司令,他不去,毛泽东点明:“不想去也要去,一定要把一个解放海南岛的人放在福州当司令,让台湾看看,打下海南岛的人,现在到福州当司令了!”韩先楚这个人,出生在1913年的湖北红安县,那地方山多地少,家里穷得叮当响,从小就帮家里干农活,没啥机会上学堂。1927年左右,当地闹农民运动,他跟着掺和进去,帮着分田地、组织乡亲们闹革命。到了1930年,他正式加入红军,从最底层战士干起,那时候部队条件苦,武器简陋,他就靠着胆子大、脑子活,一仗一仗打出来。红军时期,他从士兵升到排长、连长,参加过鄂豫皖根据地的反围剿。长征路上,部队走草地、过雪山,他带队突围好几次,帮着主力摆脱国民党追兵。抗日战争打响后,他去了东北,指挥游击队在林子里打日军,炸补给线、设埋伏,部队越打越大,从副团长干到代旅长。那些年,他总是在前线冲,部队跟着他有股猛劲,敌人一见就头疼。解放战争阶段,韩先楚在第四野战军里担任四十军军长,参加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。在塔山阻击战中,他守阵地守得死死的,挡住国民党大军,让主力部队顺利拿下锦州。1949年底,部队南下到雷州半岛,准备解放海南岛。那时候国民党薛岳守岛,十万兵力,还有飞机军舰,我军就些木帆船,海军力量弱得不行。韩先楚不慌,他组织部队改造船只,先派小股力量偷渡上岛,建立滩头阵地。敌军发现后增援,他就分析形势,坚持向上级请战,说时机不能拖。中央批准后,他带主力强渡琼州海峡,分批上船,冲破炮火封锁,登陆后猛攻,两个月就把岛上敌人全歼灭了。这仗打得漂亮,让他得了“旋风将军”的名号,部队行动快如风。1950年10月,抗美援朝开打,韩先楚率四十军入朝,当志愿军副司令员。他指挥第一次战役,在云山一带拦击美军,部队从侧翼包抄,歼灭南朝鲜军一个营。第二次战役,他带队打到清川江,第三次战役突破汉江防线,第四次战役稳住阵地。那些仗天气冷,地形复杂,他总在前线调整部署,确保部队不乱。1953年初,他生病回国,但贡献大,朝鲜政府给了他一级国旗勋章。抗美援朝停战后,军区调整,1957年中央决定设福州军区,针对东南沿海形势,尤其是台湾当局的动作。毛主席亲自点将,让韩先楚去当司令员。这职位关键,得有渡海经验的人干。韩先楚接到通知,犹豫了,因为他觉得对福州部队不熟,怕工作开展不开。毛主席知道后,直接说那番话,坚持让他去,意思就是用解放海南的人震慑对岸。韩先楚想通了,服从命令,上任后干了十六年。他加强海防,建工事、搞演习,部队战斗力上去了,维护了区域稳定。1973年,中央大军区司令对调,韩先楚调到兰州军区当司令。那地方地广人稀,边境线长,他面对新环境,组织部队高原训练,升级装备,处理西北防御任务。1980年,他因身体原因卸任,但没闲着。1982年,当选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,继续参与国防决策。晚年他回红安老家看看,帮乡亲们解决些实际问题,比如调军用物资支援当地。韩先楚一辈子打仗无数,从穷小子到上将,靠的就是实干和胆识。他1986年10月在北京病逝,享年73岁,安葬在八宝山。回顾他的人生,总觉得那股不服输的劲头,值得后人学。那些战役不光是军事胜利,还体现了战略眼光,对国家安全影响深远。
老照片。​​​

老照片。​​​

老照片。​​​
他本是一名侵华日军,却成了抗日烈士,他的头颅被日军悬赏一架飞机,而八路军不惜一切

他本是一名侵华日军,却成了抗日烈士,他的头颅被日军悬赏一架飞机,而八路军不惜一切

他本是一名侵华日军,却成了抗日烈士,他的头颅被日军悬赏一架飞机,而八路军不惜一切代价,也要抢回他的遗体,他就是宫川英男。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!在中国的抗战史上,有一位名字让人印象深刻,他不是中国人,而是一名日本人,却长眠在中国的烈士陵园里,他生前曾经端着枪站在侵略者的队伍中,但最后却倒在抗日战场,成为一位被铭记的烈士。日军为了抓到他,甚至悬赏一架飞机,而八路军战士冒着生命危险,也要把他的遗体抢回来,他就是宫川英男。1918年,他出生在日本山梨县的一个穷人家,家里兄弟姊妹多,吃穿常常成问题,他小时候最大的心愿不是读书成才,而是能攒点钱给家里买袋米。那个年代的日本乡下生活拮据,很多人都为一日三餐发愁,宫川英男也只是一个普通孩子,命运却把他推向了一条与血与火相连的道路。1939年,日本进入了疯狂的战争年代,街头贴满了为天皇卖命的标语,军人们在大街上抓壮丁,二十岁出头的宫川就这样被迫穿上军装,成了日军第32师团的一名士兵。那时他并不明白自己要去干什么,只知道国家要求年轻人去“立功”,当部队开进中国时,他才真正看见了这场战争的残酷,村庄被烧毁,老百姓哭喊着逃命,战火下的场景让他心里沉甸甸的。1941年夏天,山东的一处山沟里响起了枪炮声,他所在的连队被八路军伏击,宫川被炮弹震倒,醒来时发现自己成了俘虏,他以为生命已经走到尽头,但等来的不是枪口,而是递来的饭食。最初他一口不吃,心里充满敌意,甚至几次想要自尽,可随着时间的推移,他渐渐动摇,八路军战士的善意和病时送来的医治,让他第一次感到自己不是被仇恨对待。再加上他亲眼看到日军烧杀抢掠的惨状,一个老人坐在废墟上痛哭的身影,让他想起自己年迈的母亲,他心里的铁石逐渐裂开了。他开始接受战俘中日本反战人士的劝说,开始反思自己走过的路,终于,他主动提出加入八路军,庄重地改了名字,叫宫川英男。他说自己欠下中国人的,要用生命来偿还,从那一刻起,他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。1943年,他被派往山东长清,在铁路沿线展开敌工工作,这个看起来文弱的青年,成了瓦解日军士气的尖兵,他知道士兵们最痛苦的是什么,写下的传单直戳心底。纸条上写着“你妈在等你回家”“士兵不是牛马”,配上简单的漫画,被偷偷送进日军据点。在日本传统节日,他还会准备小小的慰问袋,里面放些糖果和一张母子相拥的画,收到这些东西的日军士兵,有的偷偷流泪,有的开始动摇。日军内部矛盾重重,官兵之间充满压迫和欺凌,宫川的宣传让不少士兵产生共鸣,其中有一名伍长坂田,因留着宣传品被惩罚关禁闭,后来干脆逃出据点投奔八路军。这样的事情让日军高层震怒,他们把宫川视为眼中钉,悬赏一架飞机捉拿他,可是他始终活跃在前线,继续做着让敌人胆寒的工作。生活中,他没有因为自己特殊的身份而享受优待,上级发的津贴,他常常拿出来买菜和大家一起改善生活。衣服破了自己补,借用群众的东西一定归还,损坏了也会照价赔偿,战友生病时,他细心照料,和同伴之间像兄弟一样。有时候他也会严肃地指出错误,比如当他看到同为日本籍的战友对房东的女儿举止不当时,他毫不留情地批评,让那人幡然悔改,他身上的真诚和正直,让中国战友逐渐把他当成了可以托付的同志。1945年6月,抗战的胜利就在眼前,可危险也随之而来,一天,他和战友在万德官庄执行任务,被日军大队人马包围。他冷静地把机密文件掩埋好,然后拿起武器迎敌,寡不敌众,他打倒了几名敌人,却再也无路可走,为了不被俘虏,他毅然扣下扳机,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,年仅27岁。日军把他的遗体拖到车站草草埋掉,还派兵看守,夜里下着大雨,八路军战友冒着危险摸过去,用双手在泥里拼命刨土,指甲磨破,鲜血与雨水混在一起。终于他们把他的遗体背了出来,抬着走了十几里,安葬在烈士陵园,那一夜,战友们哭得撕心裂肺,却没有发出一点声响。几十年过去,这段往事并没有被遗忘,2009年,宫川的姐姐终于得知弟弟在中国不是作为侵略者倒下,而是作为烈士留下。老人手里捧着照片,泪如泉涌,2014年,一位中国战友的后人把父亲的骨灰安葬在他的墓旁,说要陪他。如今,在长清烈士陵园里,他的墓碑被擦得干干净净,小学生常来献花,日本友人送来千纸鹤,碑上刻着四个字“国际主义战士”,这是对他最好的评价。宫川英男的一生,写满了反差,他曾经是侵略者,却用最后的抉择证明了人性中的良知和勇气,他的牺牲让人明白,正义不分国界,信念可以超越民族。他在日本的档案里是“叛徒”,在中国的历史上却是烈士,他的名字,值得被后人长久地记住。信源:人民网——抗战中的“日本八路”:被日军包围后开枪自尽
他本是一名侵华日军,却成了抗日烈士,他的头颅被日军悬赏一架飞机,而八路军不惜一切

他本是一名侵华日军,却成了抗日烈士,他的头颅被日军悬赏一架飞机,而八路军不惜一切

他本是一名侵华日军,却成了抗日烈士,他的头颅被日军悬赏一架飞机,而八路军不惜一切代价,也要抢回他的遗体,他就是宫川英男。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!在中国的抗战史上,有一位名字让人印象深刻,他不是中国人,而是一名日本人,却长眠在中国的烈士陵园里,他生前曾经端着枪站在侵略者的队伍中,但最后却倒在抗日战场,成为一位被铭记的烈士。日军为了抓到他,甚至悬赏一架飞机,而八路军战士冒着生命危险,也要把他的遗体抢回来,他就是宫川英男。1918年,他出生在日本山梨县的一个穷人家,家里兄弟姊妹多,吃穿常常成问题,他小时候最大的心愿不是读书成才,而是能攒点钱给家里买袋米。那个年代的日本乡下生活拮据,很多人都为一日三餐发愁,宫川英男也只是一个普通孩子,命运却把他推向了一条与血与火相连的道路。1939年,日本进入了疯狂的战争年代,街头贴满了为天皇卖命的标语,军人们在大街上抓壮丁,二十岁出头的宫川就这样被迫穿上军装,成了日军第32师团的一名士兵。那时他并不明白自己要去干什么,只知道国家要求年轻人去“立功”,当部队开进中国时,他才真正看见了这场战争的残酷,村庄被烧毁,老百姓哭喊着逃命,战火下的场景让他心里沉甸甸的。1941年夏天,山东的一处山沟里响起了枪炮声,他所在的连队被八路军伏击,宫川被炮弹震倒,醒来时发现自己成了俘虏,他以为生命已经走到尽头,但等来的不是枪口,而是递来的饭食。最初他一口不吃,心里充满敌意,甚至几次想要自尽,可随着时间的推移,他渐渐动摇,八路军战士的善意和病时送来的医治,让他第一次感到自己不是被仇恨对待。再加上他亲眼看到日军烧杀抢掠的惨状,一个老人坐在废墟上痛哭的身影,让他想起自己年迈的母亲,他心里的铁石逐渐裂开了。他开始接受战俘中日本反战人士的劝说,开始反思自己走过的路,终于,他主动提出加入八路军,庄重地改了名字,叫宫川英男。他说自己欠下中国人的,要用生命来偿还,从那一刻起,他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。1943年,他被派往山东长清,在铁路沿线展开敌工工作,这个看起来文弱的青年,成了瓦解日军士气的尖兵,他知道士兵们最痛苦的是什么,写下的传单直戳心底。纸条上写着“你妈在等你回家”“士兵不是牛马”,配上简单的漫画,被偷偷送进日军据点。在日本传统节日,他还会准备小小的慰问袋,里面放些糖果和一张母子相拥的画,收到这些东西的日军士兵,有的偷偷流泪,有的开始动摇。日军内部矛盾重重,官兵之间充满压迫和欺凌,宫川的宣传让不少士兵产生共鸣,其中有一名伍长坂田,因留着宣传品被惩罚关禁闭,后来干脆逃出据点投奔八路军。这样的事情让日军高层震怒,他们把宫川视为眼中钉,悬赏一架飞机捉拿他,可是他始终活跃在前线,继续做着让敌人胆寒的工作。生活中,他没有因为自己特殊的身份而享受优待,上级发的津贴,他常常拿出来买菜和大家一起改善生活。衣服破了自己补,借用群众的东西一定归还,损坏了也会照价赔偿,战友生病时,他细心照料,和同伴之间像兄弟一样。有时候他也会严肃地指出错误,比如当他看到同为日本籍的战友对房东的女儿举止不当时,他毫不留情地批评,让那人幡然悔改,他身上的真诚和正直,让中国战友逐渐把他当成了可以托付的同志。1945年6月,抗战的胜利就在眼前,可危险也随之而来,一天,他和战友在万德官庄执行任务,被日军大队人马包围。他冷静地把机密文件掩埋好,然后拿起武器迎敌,寡不敌众,他打倒了几名敌人,却再也无路可走,为了不被俘虏,他毅然扣下扳机,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,年仅27岁。日军把他的遗体拖到车站草草埋掉,还派兵看守,夜里下着大雨,八路军战友冒着危险摸过去,用双手在泥里拼命刨土,指甲磨破,鲜血与雨水混在一起。终于他们把他的遗体背了出来,抬着走了十几里,安葬在烈士陵园,那一夜,战友们哭得撕心裂肺,却没有发出一点声响。几十年过去,这段往事并没有被遗忘,2009年,宫川的姐姐终于得知弟弟在中国不是作为侵略者倒下,而是作为烈士留下。老人手里捧着照片,泪如泉涌,2014年,一位中国战友的后人把父亲的骨灰安葬在他的墓旁,说要陪他。如今,在长清烈士陵园里,他的墓碑被擦得干干净净,小学生常来献花,日本友人送来千纸鹤,碑上刻着四个字“国际主义战士”,这是对他最好的评价。宫川英男的一生,写满了反差,他曾经是侵略者,却用最后的抉择证明了人性中的良知和勇气,他的牺牲让人明白,正义不分国界,信念可以超越民族。他在日本的档案里是“叛徒”,在中国的历史上却是烈士,他的名字,值得被后人长久地记住。信源:人民网——抗战中的“日本八路”:被日军包围后开枪自尽
抗美援朝中唯一一个两次入朝作战的军是哪一个军?这个军是国军起义部队。入朝作战各军

抗美援朝中唯一一个两次入朝作战的军是哪一个军?这个军是国军起义部队。入朝作战各军

抗美援朝中唯一一个两次入朝作战的军是哪一个军?这个军是国军起义部队。入朝作战各军的入朝时间和军长的授衔:1位大校,10位少将,15位中将,1位牺牲。向中国人民志愿军先烈致敬,向为国牺牲奉献的英雄致敬!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50军是原国军第60军起义后改编而成,参加过血战台儿庄战役,在朝鲜战场上汉江阻击战,攻占汉城…………还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。原成都军区13集团军王牌师149师就是在1985年大裁军时从50军分配过去的。
1949年的开国大典前夕,毛主席亲自写请柬邀请一位14岁的小姑娘,来参加开国大典

1949年的开国大典前夕,毛主席亲自写请柬邀请一位14岁的小姑娘,来参加开国大典

1949年的开国大典前夕,毛主席亲自写请柬邀请一位14岁的小姑娘,来参加开国大典,没想到却被拒绝了。这个小姑娘什么来头,竟然拒绝毛主席的邀请?小姑娘叫马毛姐,是渡江战役中年龄最小的功臣。马毛姐,原名马三姐,是因为在家排行第三,她出生于1935年,是安徽无为县人。家里以打渔为生,但是依然养不活了一家人的生计,为了能有口饭吃,父母把她卖给人家当童养媳。在那个年代,当童养媳其实就是下人,马毛姐经常被婆家人欺负,打骂,马毛姐实在忍受不了,就逃跑了。回去后,她跟着父亲在江边摸打滚爬,还学会了乘船。1949年2月,她的家乡来了很多解放军,他们需要渡江,在此期间,解放军经常帮助老百姓做事,老百姓非常感动,他们觉得解放军才是为人民做事的好军队。这年4月份,解放军准备渡江,他们需要征用老百姓家的船只。当地老百姓知道解放军是为人民做事的,他们争着抢着报名帮助解放军渡江,才14岁的马毛姐也报了名。可是解放军看她太小,不忍心让她划船,就把她赶了下去,没想到马毛姐不死心,又偷偷上了船。解放军看她这么执着,就不再推辞了。马毛姐载着30多名解放军战士,和其他几只船,一起向长江对岸驶去。撑船的过程中,马毛姐被子弹打中了胳膊,但是她忍着疼痛依然坚持撑船。那天晚上,马毛姐来回撑了六趟船,共计运送了三批共计一百多名解放军战士渡江作战士。渡江仅仅4天之后,1949年4月24日,南京解放,解放军战士将鲜艳的红旗插在了南京原“总统府”门楼上,渡江战役大获全胜。战后,14岁的马毛姐被评为“渡江英雄”、“一等功臣”等荣誉称号。她成为渡江战役中年龄最小的“一等功臣”。1949年开国大典前夕,毛主席曾亲笔写了请柬,邀请马毛姐去北京参加新中国诞生的盛典,由于她当时才15岁,父母担心她年龄太小而没让她赴京。1951年9月20日,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周岁前夕,毛主席再次给这位女英雄发出参加国庆观礼的请柬。这次,马毛姐跟着安徽代表团到了北京。毛主席见了马毛姐还给他的两个女儿李敏、李讷介绍她的英勇事迹。毛主席得知马毛姐的小名叫马三姐时,就决定给她如何名字“你姓马,我姓毛,就叫马毛姐吧。马是你的姓,名字的第一个字跟我姓,好不好?”马毛姐非常激动的接受了这个名字。毛主席看马毛姐的衣服很破旧,就用自己的钱让警卫员给她买了两套衣服。毛主席还送给马毛姐一本日记本,上面写着“毛姐:好好学习,天天向上。毛泽东,一九五一年十月四日”回去后,马毛姐开始读书,18岁那年,她还加入了共产党。1957年毕业后,马毛姐被分配到合肥麻纺厂,当过车间主任,后来又到合肥市服装鞋帽工业公司任职,还在针织厂、被服厂、帽厂工作过。不管在哪里工作,马毛姐从不挑肥拣瘦,而是兢兢业业。马毛姐虽然顶着“一等功臣”的称号,但她从来不向组织上提要求。马毛姐的工作岗位一直在改变,但是不变的是她对党的忠诚。她经常说是党给了她一切,“我要把一生奉献给党的事业,全心全意做好人民的服务员”。2021年6月,马毛姐被授予“七一勋章”。表彰结束后,马毛姐对女儿刘光林说:“把勋章送到渡江战役纪念馆去。这个荣誉不仅属于我,更属于渡江战役全体支前船工。相比于荣誉,我为党和国家做的事情太少了。”马毛姐不畏生死,用实际行动支持抗战,她的行为让人尊重,让人敬仰。但是她却不居功自恃,以功自傲,而是低调谦逊,深藏功与名,用实际行动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。
抗美援朝打不打,毛主席是这样说的:“不打,有一万个理由;打,就一个理由,出兵!”

抗美援朝打不打,毛主席是这样说的:“不打,有一万个理由;打,就一个理由,出兵!”

抗美援朝打不打,毛主席是这样说的:“不打,有一万个理由;打,就一个理由,出兵!”这就叫格局,大战略格局。1950年的北京,风已经凉了。街上骑车的人都缩着脖子,袖口里握着冻得发僵的手。夜里风一过,屋檐下的雨滴被吹得东倒西歪,叮叮作响。中南海里灯火未眠,电报室的机器哗啦啦地吐出纸带,散发着一股子热纸味,叠起来已经半人高。上面写的,不是哪里的庄稼丰收了,也不是哪个厂子开工了,而是鸭绿江对岸的消息——美军越了三八线,正一路向北逼近。东北来的电报有一种寒意,不是天气的冷,是那种一想到就让人后背发紧的冷。有人形容,江对岸的夜空就像被人用一支粗糙的钢笔乱涂过——黑底上几笔火光,时不时闪一下,亮得刺眼。江边的渔民说,有时候能听见远处沉闷的炮声,像有人隔着很厚的门板敲你,闷闷的,却能传到心口。就在这样的气氛里,“打还是不打”成了绕不开的结。会议室里的椅子被来回拖动,脚底摩擦地板发出刺耳的响声。有人拍着桌子说,新中国才喘口气,家里什么都缺,打下去,怕是会被拖死;有人低着嗓子提醒,东北的门一旦开了,就等着别人进来坐堂上喝茶吧。毛泽东听了很久,他的手习惯性地敲着椅扶手,不快不慢。那天他开口的时候,声音不大,却像水里落了颗石子,涟漪一圈一圈推开——不打,有一万个理由;打,就一个理由,不能置之不理。这不是一句空话,更像是一记闷棍,把大家心里的犹豫打散了。朝鲜、台湾、越南,这三把刀如果架在脖子上,等着挨的不是一刀两刀,而是绞索收紧的那一刻。几个政治局扩大会议下来,犹豫变成了定案。10月8日,命令发出,志愿军组建,彭德怀挂帅。十天后,鸭绿江的水面起了雾,连岸边的草都带着湿气。战士们背着枪,踏在结实的木板桥上,脚步压得很轻,偶尔有人回头望一眼——黑压压的江水像一块厚布,把他们和身后的国土隔开了。那一刻,没有鼓号,也没有喊声,只有雾气里一双双眼睛亮着,像是怕惊动了谁,又像是怕自己心里的那团火会被吹灭。入朝后的第一仗,是在两水洞打响的。四十军的部队像一双练过的手,拦头、截尾、斩腰,把南朝鲜军一个加强营压在谷地里。战斗结束得很快,快得像是生怕夜色来不及见证。前线的电报飞回北京,毛泽东只是吐出一个“好”字,就像是在棋盘上落了一颗子——该轮到对方着急了。那一天,后来成了志愿军赴朝作战的纪念日。但战局并不会因为一场胜仗就松口气。美军的空中优势让他们像鹰一样俯冲下来,撕开地面阵地。毛泽东看得很清楚,这仗不能抱速胜的念头。他提了个听起来有点怪的词——“零敲牛皮糖”,意思就是一次消灭一个营,别贪大。这样磨着磨着,敌人的劲就泄了。志愿军的人都懂这个道理,就像拔钉子,一点点撬,不求一口气全拔掉,但一定要让它松。人是铁,力气是有限的。连续作战几个月后,部队减员得厉害。毛泽东拍板改了补兵的办法,不再只从国内抽调老兵拼补,而是成建制轮换,让疲惫的部队回国休整,新的部队顶上去。这么一来,前线像是换了新血,能咬得住战线。谈判的影子很快落在了战场上。板门店的桌子不比战壕轻松,毛泽东明白,战场上的主动权才能换来谈判桌上的主动权。打得赢,才谈得好。谈判期间,敌人不断挑衅,甚至动用炮火来给自己“加码”。毛泽东亲自看复函的措辞,连会议场所的安排都要过问。他的原则很简单——第一次交锋必须稳住,哪怕是文斗,也不能让对手占了口舌上的便宜。上甘岭的战火烧了四十三天。山头被炸成了焦土,泥土松得一脚踩下去能陷到脚脖子。敌人倾泻的炮弹足够把一座小山夷平,可志愿军的阵地还是像钉子一样钉在那儿。地表守不住的时候,他们转到坑道里,等着反击的时机。最后一轮冲锋过去,失地全部收复,美军的锐气被彻底压下去。1953年的夏天,停战的气息越来越近。毛泽东在签字前两天,还对全军下令,要防止敌人破坏协定。7月27日,板门店的协议签下来了。那天没有想象中的欢呼,战士们只是照常站在阵地上,风吹过脸,带着汗味和火药味。那一仗,打掉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。一个从废墟里站起来的国家,在枪炮声和谈判声里守住了自己的边界,也让外面的世界重新打量这个年轻的政权。国内曾经担心战争会拖垮经济,可事实是,全国的力气被调动了起来,“边打、边稳、边建”不再只是标语。板门店的签字笔还留着墨迹,鸭绿江边的雾又一次升起来。桥这头,是归来的士兵;桥那头,芦苇在风里摇晃,像在向他们招手。
1955年,彭德怀气冲冲地找到毛主席,一进门,就激动地说:“司令员当元帅,参谋长

1955年,彭德怀气冲冲地找到毛主席,一进门,就激动地说:“司令员当元帅,参谋长

1955年,彭德怀气冲冲地找到毛主席,一进门,就激动地说:“司令员当元帅,参谋长当少将,这个元帅我当不了!”主席一听,就知道,彭老总这是来替解方打抱不平了。解方,1908年生,吉林东丰县人,家境很好,父亲做茶叶生意,很重视教育,他从小就开始读四书五经,背诵唐诗。后来考入东北讲武堂,在校表现优秀,深得张学良赏识,毕业后,又前往日本东京士官学校留学。皇姑屯事件发生后,他请求回国效力,正式加入东北军,并主动请缨担任了天津安保司令。别看他年纪不大,在管理上很有一套。在他到达天津后,首先在城区实施了宵禁,仅过了两周,天津的治安便大大改善。之后他还挫败了土肥原贤二策划的天津事变,气得土肥圆大骂:“没想到,学生打老师,还打得这么狠!”九·一八事变后,他先后参加了长城抗战、喜峰口古北口战役,后随东北军移驻西北,并于1936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,此后仍在国民党内为我军提供情报。抗战爆发后,他先后参加了台儿庄战役、徐州会战等重大战役。1940年,由于叛徒出卖,身份暴露,于1941年正式归队。回到延安后,他见到了毛主席,然后就改了名。其实他原名叫解如川,见到主席后,主席很幽默地说:“你回家了,这算是彻底解放了,就叫解方好了”,之后他就改名叫解方了。到延安不久,解方即被任命为八路军120师358旅参谋长,358旅原是贺龙南昌起义时的老家底,解能空降这个旅,足见组织上对他的信任。抗战胜利后,由于解是东北人,又在东北军待过,便将他派往东北,也是第一批被派往东北的将领,为东北解放做出了贡献。不过解方最大的贡献则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,1950年,他被任命为志愿军总参谋长,跟随彭德怀前往朝鲜。解方在总参的位置上干得很好,被彭总称为“军中诸葛亮”,每每遇到难题,或有重大决策时,彭总会开玩笑地对他说:“诸葛亮,说说吧,你想到了什么好办法?”,足见彭总对他的信任。彭总是个急性子,好批评,打了败仗肯定要批,打了胜仗也少不了唠叨。38军军长梁兴初就因放跑了美军黑人团,而被彭总骂了个狗血淋头。但解方从来没有被彭总骂过,所以,很多将领犯错了,都跑去找解方,让他从中调停一下,避免被骂得太凶。解方精通几国语言,在朝鲜停战的谈判中,他作为我方代表的谈判人员之一,给美国人留下深刻印象。当时美军虽然战败,但在谈判桌上仍旧十分傲慢,面对美军的刁难,解方总能应对自如,常常令美军无言以对,因此,他也成为美方代表十分关注的人物。时任美方首席谈判代表的乔埃,在他的回忆录这样评价解方,说:“解方的思维清晰,反应敏捷,不好对付,是个谈判劲敌。”美国著名军事家赫梅斯也评论说:“他在谈判桌上足智多谋,令人畏惧。”可见,在谈判桌上,解方令美国人十分头疼,重挫了美国人嚣张的气焰。彭总还说,回国后要把他推荐给周总理,让他去干外交。所以,解方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贡献是很大的。但为何在1955年授衔时,他仅被授予了少将呢?首先,当时授衔不止看功劳,还要看资历。解方入党时间相对较晚,1936年入党,而授予中将军衔的将领大多是在1930年之前入党的,解方入党时间比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同级职务的其他将军都要晚。因此,他没有参加过长征,没有红军时期的经历,缺乏土地革命时期的资历,这也就影响到了他的授衔。其次,解方的战绩也不明显,在他的革命生涯中并没有独自统率部队作战的经历,当然,参谋长的职务也是一个局限,这也注定了在评衔时他所占优势有限。再者,解方将军也没有达到更高军衔的评判标准,因为按照当时的授权标准,授予中将必须是在1952年之前担任过副、准兵团级职务的,而解方的军队职务在新中国成立前都不高,顶多算是正军级。此外,还有一点可能是他的出身受限,他是地主出身,也有不少人因此非议。所以,最后即使彭老总找了毛主席抱怨,也难以改变结果。但解方将军并未因此而有任何怨言,在新的岗位上,他仍旧兢兢业业工作。1984年,解方将军病逝,享年76岁。